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忽必烈(1215年-1294年),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孙子,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忽必烈出生于蒙古贵族家庭,父亲是拖雷即成吉思汗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唆鲁禾帖尼。
他成长于一个充满战乱与权力争夺的环境,目睹了蒙古帝国的崛起与扩张,这为他日后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期的忽必烈,就跟随兄长们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
1251年,蒙哥即位成为大汗,忽必烈得到兄长的信任,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众多汉族谋士,如刘秉忠、姚枢、许衡等,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对治理国家有了新的思考和理念。
刘秉忠出生于1216年,光禄大夫,为太保。
深得忽必烈信任,为忽必烈出谋划策。
刘秉忠精通儒学,且在阴阳术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他早年曾入佛门,后来忽必烈将他赎身。
他以和尚的身份陪伴忽必烈,为其出谋划策。
忽必烈对他十分器重,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他。
刘秉忠不仅凭借阴阳术数获得信任,还能以简明扼要且形象的方式向忽必烈讲解儒学。
他曾劝诫忽必烈“在马背上夺取天下,却不能在马背上治理天下”
,减少了蒙古士兵对中原的杀戮。
忽必烈登基后,刘秉忠熟悉汉人政治制度,将蒙、汉制度结合,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还向忽必烈推荐了大量汉族人才,对元朝的统治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秉忠主张推行汉法,建立了如中书省、行省制度等,强化了元朝的中央集权,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积极推动汉蒙文化融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减少了民族间的文化冲突。
刘秉忠精心设计并营建了元大都,其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到1285年完工,历时约18年。
元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周长米,面积约50平方千米。
其功能分区明确,主要包含宫城、皇城、外城等区域。
宫城乃皇帝居住与处理政务之所,建筑宏伟,布局严谨。
皇城环绕宫城,设有部分政府机构及宫廷服务设施。
外城则是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的区域,街道规整,市场繁荣。
元大都的城墙高大厚实,以夯土筑成,外包砖石,坚固耐用。
城门设计精巧,融合了蒙古与汉人的建筑风格。
城门名称或许体现蒙古文化元素,而其结构和建筑工艺则吸收了汉族传统建筑的特点,高大的城楼、厚重的城门等,充分展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
1274年,刘秉忠逝世,享年58岁,着有《藏春集》等。
他在元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忽必烈统治时期的重要谋臣。
姚枢翰林学士承旨。
为忽必烈筹谋献计,力劝忽必烈重视儒学,在文化传播贡献卓着,其所着《雪斋文集》,涵盖了他的政见、文化思考以及文学创作。
许衡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他一心致力于推广儒学教育,为元朝培育了众多人才。
其着作《鲁斋遗书》包含理学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在传承和发展理学方面意义非凡。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妻子背叛,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一个离奇的梦境,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李胜平奋起反击!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斗争才刚刚开始!...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